Friedrich Merz Campaigns In Berlin

(SeaPRwire) –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被視為應對氣候變遷和清潔能源轉型的全球領導者。 在其 2023 年 12 月通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行動法》中,該國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65%,到 2045 年實現氣候中和,同時為各個部門設定到 2030 年的年度排放預算。

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經常被稱為「氣候總理」,因為她努力在國際層面解決減排問題。氣候問題也是選民在 2021 年德國大選中選擇她的繼任者的重要因素。

但隨著德國人準備在 2 月 23 日參加提前選舉,氣候已不像過去那麼重要,氣候智庫 E3G 執行董事 Marc Weissgerber 表示。 「」從選民的角度來看,優先考慮的不再是氣候問題,」他說。

根據一月份的調查,移民和經濟被認為是選民最關心的問題,只有 13% 的受訪者提到環境和氣候保護——與去年秋天美國大選中最受關注的問題相似。

重置優先順序

為了反映這種公眾輿論的轉變,政客們也開始背離氣候議題。 在極右翼方面,有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該黨在全國民意調查中排名第二。 它質疑氣候變遷的合理性,並且像大西洋彼岸的川普總統一樣,呼籲德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但是,儘管 AfD 的選前調查顯示它可能會表現良好,但它仍然落後於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根據民調顯示,該聯盟的領導人弗里德里希·梅爾茨 (Friedrich Merz) 可能最終成為德國總理。 儘管梅爾茨的反氣候立場不如 AfD 那麼強烈,但他仍然承諾要改變前幾屆政府以環境為中心的政策,這些政策旨在利用氣候支出來促進經濟發展。 相反,他希望優先考慮國家的經濟和工業實力。

在競選活動中,他表示近年來的經濟政策「幾乎完全以氣候保護為導向」。 「我想清楚地表達我的意思:我們將而且必須改變這一點。」

分析師表示,梅爾茨的言論反映出該國的綠色能源目標越來越被認為與促進經濟成長的目標脫節。 例如,德國的製造業數十年來一直在推動其經濟發展,但現在正在苦苦掙扎。

Carnegie Europe 高級研究員 Olivia Lazard 表示:「隨著德國努力重新定位其經濟和工業模式,氣候行動的重要性正在退居工業行動之後。」 「德國的能源和材料消耗價格上漲,這造成了許多經濟焦慮和政治經濟兩極分化。」

代價高昂的轉型

這種轉變的背後是幾個國家的政治人物一直在努力應對的現實:採用綠色能源已經給德國帶來了代價,許多人現在認為代價太高了。

2024 年 4 月,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負責監管該國的能源供應網路)估計,該國向再生能源轉型的成本約為 4500 億歐元(4984 億美元),將透過能源費用轉嫁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德國人繼續為化石燃料支付高昂的價格——截至目前,德國家庭的天然氣費用比戰前高出 74%。

天然氣本應成為邁向脫碳的橋樑,因為它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煤或石油少,但現在更難取得。 Lazar 說:「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德國的敘事、政治動員以及為氣候鬥爭所做的經濟動員陷入混亂,並非因為不願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工業和經濟能力方面的困難。」

因此,綠色轉型已經逐漸失去選民的青睞——他們感到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帶來的壓力。「他們採取了積極的姿態擺脫(化石燃料),但它並不總是能證明具有成本效益,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成本是關鍵。」喬治華盛頓大學永續發展和國際事務教授 Robert Orttung 說。

超越柏林

德國政府優先事項可能發生變化,這件事的影響遠遠超出柏林,專家警告說,其影響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感受到。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近年來一直超額完成為較貧窮國家提供氣候融資的目標。

現在,隨著美國可能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在川普政府領導下取消氣候倡議,德國可以將自己確立為氣候領域的領導者。 但如果它也退縮,其影響可能會在整個歐洲蔓延。 Lazzard 說:「如果德國動搖,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以全球主要氣候倡議之一為例:所謂的「損失與損害基金」,該基金是在 2022 年於埃及舉行的氣候峰會(稱為 COP27)期間設立的,旨在幫助低收入國家從自然災害中復甦。

去年年度氣候峰會 COP29 的一個主要優先事項是讓富裕國家承諾投入更多資金來支持該基金。 德國在 2023 年 11 月承諾向該基金提供 9400 萬歐元(1 億美元),但截至 COP29 結束時,富裕國家提供的總額 7 億美元「遠遠不夠」滿足需求,根據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 表示。 隨著川普政府撤回對氣候倡議的資助,其他高收入國家可能會被要求填補空缺——儘管許多國家不願意這樣做,因為它們正面臨與德國相同的預算和民粹壓力。

「德國人和歐洲人是否願意加緊努力,真正開始為這類政策支付更多費用,將會是一個大問號,」Orttung 說。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