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你可能會感覺到一陣尖銳的刺痛,但很快就會過去。」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注射入我們的手臂之前,我們大多數人可能聽到類似的話。注射後,護士或醫生很可能告訴我們一些可能的疫苗副作用。對我們其中一位來說,護士的預警非常具體:「大約12小時後,你可能會感覺到手臂疼痛或感冒症狀。但不用擔心,」護士試圖安慰道。「這可以很容易地用乙醯氨基酚來控制。」
果然,按照鐘點,12小時後,症狀就出現了。
估計有接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人也報告了惡劣的副作用。更糟糕的是,就像一場可怕的自我實現預言,醫生和護士使用的詞彙本身可能造成了一些傷害。當然,醫生和護士絕不故意傷害病人——遠非如此。他們希望確保病人獲得充分的信息。但是,如我們的研究所示,他們的話語可能無意中加劇了一種心理現象的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假性效應」。
假性效應被描述為「惡魔的孿生兄弟」的作用。而假性效應是指由於負面預期而產生的傷害。雖然假性效應是指由於我們期待感覺好轉而產生的有益結果,假性效應則是指由於我們期待感覺更差而產生的結果。
今天,我們期望醫生直截了當地給我們提供信息。醫生故意隱瞞病人信息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即使他們認為這樣做會讓病人感覺好一些。然而,醫學最古老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最著名短語是「首先,不要傷害」。假性效應是醫學的天然破壞者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情況,因為有時信息可能對我們的健康不利。在醫學倫理學家、健康研究人員、病人和臨床醫生之間平衡誠實與傷害風險並不容易。
2019冠狀病毒疫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實驗,以研究此效應的規模和重要性。2022年,假性效應研究人員朱莉亞·哈斯領導了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臨床試驗數據的回顧,得出結論認為,假性效應可能可以解釋疫苗副作用的高達50%。這驚人的發現的證據來自於比較疫苗試驗中接受鹽水注射(無效果)的病人與接受真正疫苗的病人報告的副作用。即使只接受了無效果的鹽水注射,也有人報告了許多不希望出現的副作用。部分這些效應可能是由於「症狀誤導」。在任何時候,我們可能會經歷低級別的疼痛或疲勞等症狀,例如頭痛或疲勞,而知道疫苗可能引起這些效應可能會引起我們注意已經出現的症狀。或者,部分負面症狀可能是由假性效應引起或加劇的。
除了2019冠狀病毒疫情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假性效應在醫學中可能很常見,臨床人員使用的口頭暗示真的很重要。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放射學教授艾爾維拉·朗格(Elvira Lang)和她的同事發現,警告或同情病人有關某項干預後可能出現的痛苦或不良經歷會增加痛苦和焦慮。在β受體阻滯劑用於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時,告訴病人治療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勃起功能障礙,與未被告知有關勃起功能障礙風險的病人相比,報告此問題的病人數量增加一倍。
2010年,麻醉和醰療專家迪爾克·瓦雷爾曼(Dirk Varelmann)在波士頓以色列施肯醫療中心想探索當地麻醉注射的描述方式會如何影響病人的疼痛。瓦雷爾曼領導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病人被告知「你會感覺到一隻大蜂螫;這是最糟糕的部分;」另一組被告知「我們將給你一種當地麻醉藥,它將麻木該地區,你在程序中將感覺舒適。」那些被告知他們會感覺到螫刺——也就是接受了負面暗示的病人——在注射後報告的疼痛顯著高於另一組,儘管兩組都得到了同樣的麻醉藥。瓦雷爾曼的結論是,「使用更溫和、更安慰的詞彙」可以改善病人在侵入性醫療程序中的體驗。
這些研究暴露出假性效應引發的倫理困境。在美國,病人有權閱讀他們的在線醫療記錄。訪問權包括檢測結果、藥物清單以及醫生書寫的詞彙。病人很感激這一點。顯示當訪問權被推出時,閱讀他們的電子醫療記錄的病人感覺更能控制自己的護理,並報告更好地理解和記住他們的治療計劃。也有病人探索自己的記錄,他們也報告更好地了解自己處方的藥物的副作用。
然而,存在一個缺點。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開明的病人說,他們在閱讀自己的臨床記錄後擔心更多自己的藥物。而且,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如果醫生在我們的記錄中使用的語言讓假性效應無限制地自由發揮。事實上,美國有高達50%的病人停用長期處方的治療藥物,導致每年約10萬起可預防死亡和1000億美元的成本。副作用是病人中止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能解決假性效應問題,我們可能會做得更好,讓更多人持續使用藥物保持健康。
假性效應在醫生辦公室以外也很重要。它們引發了有關政府應如何構架公共健康信息以及廣告商應如何在電視上推銷藥品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自由新聞媒體是民主社會的支柱,但是即使在這裡,假性現象也提出了有趣的新問題。如果報導健康的記者偏向於戲劇化和恐嚇,而這真的導致讀者受到傷害,他們的詞彙選擇是否不道德?
這帶我們回到2019冠狀病毒。估計有接受至少一劑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但許多人跳過第二劑,部分原因是副作用。或許即使最熱衷於陰謀論的人也難以想像,一個謙遜的心理-身體效應可能在大流行病陰鬱的故事中發揮了作用。但他們應該再想一想。
知識是力量,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詞彙的影響。我們不應再延遲「假性效應」的討論。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